在迎來“史上最好”成績沒多久,小牛電動馬上又要直面行業漲價潮帶來的沖擊。
受鋰電池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,小牛電動3月11日宣布漲價,從4月1日起對全系鋰電產品價格進行一次上調,漲幅為200~1000元。2021年,小牛電動銷量首次超過百萬輛,營收達37億元,同比增長51.6%。
近日,小牛電動CEO李彥在接受《中國企業家》專訪時表示,銷量增長主要和鋰電行業發展有關。2018年5月電動自行車新強制性國家標準《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》發布后,兩輪鋰電電動車市場規模從100萬輛漲到600萬輛,小牛電動的年銷量從2018年的30多萬輛增至2021年的103.79萬輛。
但是,不得不實行的漲價,對銷量的影響在所難免!埃▋奢嗠妱榆嚨模┬袠I趨勢是鋰電池替換鉛酸電池,”李彥說道,“如果鋰電成本漲幅高,是不是會導致鋰電滲透率放緩?這對我們這樣以鋰電為主的廠商,會帶來一定影響!
財報顯示,小牛電動預計2022年全年銷量將在150萬至170萬輛之間,同比增長45%至64%。
更讓李彥焦慮的是,即使漲價,這一幅度依然無法覆蓋成本上漲,需要犧牲一定利潤。小牛電動和很多汽車企業一樣,在原材料上漲和供應鏈緊張的背景下,正處于“增收不增利”的狀態。2021年全年小牛凈利潤增長33.8%,增速不及營收增速,在2021年四季度,凈利潤下滑18.1%。究其原因,一是原材料價格上漲,二是低價位車型的推出。
從行業環境來看,兩輪電動車行業競爭加劇,哈啰等跨界“新勢力”涌入,雅迪等老牌玩家正在進行智能化轉型,進入到小牛的主戰場。小牛電動2018年赴美上市后,經歷政策調整下的陣痛、疫情時的焦慮,眼下公司終于進入到加速前進的階段,但又面臨成本上漲、供應鏈緊張的壓力。
在對手緊追、行業動蕩的多重考驗中,小牛電動如何取舍,能否突圍?
以下為《中國企業家》記者與李彥的對話整理:
漲價之外,更要降本和創新
《中國企業家》:近期不少電動車品牌都宣布漲價,小牛電動在3月11日宣布漲價,這一決定是如何做出的?影響宣布漲價節點的因素有哪些?
李彥:鋰電池的價格上漲了20%~30%,其中核心原材料碳酸鋰漲了約九倍。3月11日宣布漲價,考慮到正好是春節過后的開學季,購車需求大,需要提前告訴消費者漲價的事。
《中國企業家》:小牛電動車宣布漲價200~1000元,其他電動車品牌也宣布漲價消息,但據媒體報道他們漲價幅度可能在100、200元左右。相比之下,小牛電動漲價幅度比較大。漲價幅度是否和銷量有關,銷量越大越可以抵消成本上漲的壓力?
李彥:我很難判斷其他企業的漲價邏輯,我們看到的是,如果用的是鉛酸電池,鉛并沒有怎么漲,可以理解成整個的成本漲了1%~2%。我們用的是鋰電池,漲幅會比較高。二是一些大宗商品,比如鋁,也漲了很多,小牛的車用的鋁比較多,受到的影響更大。
另外,對比漲價幅度要看百分比,小牛一輛電摩的定價是15000元,漲價1000元,其實只漲了7%,甚至這個漲價還沒我們現在成本的增長快。我們先漲一些,哪怕先在利潤上犧牲一些,看看能不能通過優化創新進行降本,再補回來一些(利潤),這是我們現在在研究的事情。
《中國企業家》:現在這個漲價幅度,在利潤上會犧牲比較多嗎?
李彥:不少車型都會,目前還不能完全覆蓋原材料成本漲價,有些車型我們價格漲一些,同時又增加一些功能。比如有些用戶覺得無鑰匙啟動是很好的,這就要給車配個藍牙功能,本身也需要一些成本。我們認為這個成本是值得的,給用戶的體驗帶來了提升。比如儀表盤傳統的是以黑白為主,現在很多人喜歡彩屏,也會帶來一些成本的提升。在我們的漲價里面,也包括了這些性能上的提升。
《中國企業家》:現在競爭比較激烈,漲價影響銷量嗎?
李彥:短期會。實際上很關鍵的一點是行業趨勢是鋰電池替換鉛酸電池,現在鋰電兩輪電動車里的滲透率是15%,行業預估今年會增至25%,市場規模從700萬臺變成1000萬臺。但是如果鋰電成本漲幅高,是不是會導致鋰電滲透率放緩?這對我們這樣以鋰電為主的廠商,會有一定影響。更短期的還有疫情的影響。
但往長線來看,要看企業研發能否跟得上,是否有降本的方式,或者不降本,但有能給用戶帶來更好體驗的創新。比如去年也出現了進口芯片漲價的問題,部分芯片上漲10倍。雖然占總成本比例較小,但我們當時用半年時間,找到同質量的國產芯片,F在我們對進口芯片依賴性不高了,但那半年是比較難熬的。
《中國企業家》:漲價被視為應對供應鏈成本上升的手段之一,除了漲價之外,你認為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應對成本上漲,增強供應鏈的穩定性?
李彥:我們現在還沒有足夠多的認知。通常做法是不斷往上游整合,比如不只生產車輛,還做電池。但相對汽車,兩輪車的產業相對較小,不容易涉足上游,電池企業的規模往往大于兩輪車企業。我們只能爭取把車的體驗做好,讓消費者感覺雖然漲了幾百元,但體驗實現了遠超幾百元的升級,這是現在唯一能做的事情。供應鏈的優化是短板,做產品是長板,現在不太可能去彌補短板,只能發揮長板來降低風險。
關于銷量和渠道:一口氣吃不成胖子
《中國企業家》:從公開數據看,2021年第四季度,小牛電動銷量達238188輛,同比增長58.30%,但我們也關注到小牛電動的單車價格下滑了7.3%。一般來說,盈利能力通常與產品結構相關,如果高價位產品銷量占比高,意味著盈利能力強,而低價位產品又有助于實現規模優勢,應該如何在二者之間尋找平衡?
李彥:四季度客單價降低不是因為推出了低價位產品,而是針對歐美推出了一個新品類,銷量挺好,客單價低(注:財報顯示,2021年四季度國際市場單車收入下降36%)。對于小牛來說,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,企業比較小的時候只能出一款車,現在人多了發現某個品類大家也很喜歡,就會做出更多產品,也根據市場人群愿意接受的價格推出產品。
《中國企業家》:渠道方面,小牛門店數量的增長速度在加快,如何保證渠道布局的合理化?
李彥:去年新增1600多家店,總門店數達到3100多家。很難說今年必須開多少家店,首先要看產品是否適合這個城市。第二,在用戶比較多的城市,比如一些一線、新一線城市,門店數量已經足夠滿足需求,就不用再開。在一些二、三線城市,過去沒有適合的產品,去年開始推出了一些合適的產品,我們就會開門店。但在五六線、七八線城市,目前布局還很少,和整個產能結構與團隊管理能力有關,一口氣吃不成胖子。服務密度也很重要,去年布局超過10家門店的城市數,大概是前年的1.5倍,有些城市如果只開一兩家店,很難提供好的服務。
《中國企業家》:在這種渠道布局思路下,目前來自二、三線城市的增長更快嗎?
李彥:目前二、三線城市的銷量增速可能會是一、二線城市的兩倍。
《中國企業家》:油價上漲對兩輪電動的銷量有影響嗎?
李彥:可能是個利好,但現在只能看誰漲得更多,油價還是電池。
《中國企業家》:目前海外市場進展如何?去年海外市場對于營收總體的貢獻僅為10.1%,基本達到了小牛電動上市以來歷史新低。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
李彥:疫情的影響還是很大。比如電摩,主要是由海運銷往歐美,去年海運單貨成本從5000美元漲到最高25000美元,一輛車的運輸成本從約六七十美元漲至300美元,而且還定不上,因為歐美卸貨工人的薪資提高了。
總體來講,還是很看好海外市場。一是需求量在增加,疫情后不想坐公交;二是中國的鋰電產業在全球范圍內性價比、質量都是最好的,我們有足夠的供應鏈儲備、技術儲備,中國企業有機會。
《中國企業家》:在你看來,目前中國企業出海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?
李彥:最大的挑戰是品牌,如何建立品牌信任。短期來看,是疫情影響所帶來市場信息反饋、用戶溝通等方面的問題,不能得到市場的反饋,提供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。我以前每年都要1~2次走訪海外市場,目前是通過經銷商、銷售反饋的信息來跟蹤市場需求。
《中國企業家》:如何看待2022年的行業競爭?
李彥::這幾年競爭壓力更大了,但和前幾年的價格戰相比,現在的競爭更多地轉移到技術、設計方面,更多人才愿意進來這個行業,現在是良性競爭。
(責任編輯:劉朋)